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

從「教什麼」轉變為「學什麼」


建立學習的原動力
投資了時間與精力到底想得到什麼?學習地圖之MASTER加速學習法中提及:你必須真的想要學習新知或新技能,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信心,而且確信所學的東西將對你的一生有正面的意義,否則你的學習就缺乏原動力。
教育部自2009年起推動的「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(UCAN)」,協助教師輔導學生清楚了解自我職業興趣,及進行職能診斷分析。將職場就業力具體化,UCAN扮演平台的角色,藉由產官學研專家意見,客觀整合職能發展,累計300位跨產業專家團隊,召開近40場各領域專家會議,建構「職業查詢」內容,以旅遊管理為例:執業資格、相關技能檢定及證照、 專業職能(工作任務、工作活動)、及其相關職業,提供學校完成系所本位課程、課程學習地圖的建立,讓學生可以從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,找出所學對自己的意義,進而啟動記憶機制,展示所知與所不知並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。
從「教什麼」轉變為「學什麼」
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(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)曾經針對20門課的教授及400位學生,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的「核心概念」(big idea)?只有三成不到的學生,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。因此,哈佛大學的結論是:「怎麼教」比「教什麼」更重要。(評鑑雙月刊,34,p.32) 學生學習成效的強調與過去大學教學傳統最大之差異,即在將整個教學之歷程,從過去之「教師教什麼」轉變為「學生應學什麼」。(王保進,2011)UCAN提供共通職能診斷、專業職能診斷做為教師教學設計對學生瞭解的依據,多元發展學生的軟實力與硬實力。如:班級的導師發現該班整體的共通職能測驗結果,在溝通表達方面都比較弱的前提下,提供給各科老師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,在學生的簡報能力、說故事的能力方面著手,甚至可以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管道,包含辯論社、參與競賽等等,蓄積學生的能力養成。

建立職涯概念,蓄積能力養成模式
根據《天下》雜誌2011年針對3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調查,發現企業在招募社會新鮮人時,首重的前三大能力依序是「學習意願強與可塑性高」 67%),次為「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」(48%)與「專業知識與技術」(34%)。對應UCAN共通職能診斷,提升持續學習、問題解決的軟實力,專業職能的專業知識與技術,讓學生更早盤點自己的能力,提升對職場認識,同時也讓學校跟老師提供相關的資源,降低學用落差,蓄積能力養成的能量。

UCAN從教學改善到就業力扮演平台的角色,引領學校師生建立學習的原動力、從教學本位到學習本位,建立職涯概念,蓄積能力養成,更關注為學生的將來做準備,而非僅止於讓他們就業或升學。完善學校所建置之「職涯進路圖」,以精進課程或學習目標與內容之融貫鏈結。

UCAN網址https://ucan.moe.edu.tw

沒有留言: